奥运冠军于洋,在深圳找到新赛场
这是《我的深圳故事》第24期
她叫于洋
是奥运冠军
是深圳教育者
也是校园羽毛球的推动者
作为原国家女子羽毛球队的运动员
她曾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
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
和12次的世界冠军头衔
告别赛场后
于洋走进深圳校园
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一起来看
k1体育她的深圳故事
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
引进的第一个奥运冠军
2021年
于洋成为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
引进的第一个奥运冠军
现担任罗湖区
校园羽毛球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
于洋告诉深视新闻记者
“深圳虽然占地面积不大
但好像是羽毛球场地最多的一个城市
在路上
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人背着球包
准备去打羽毛球
非常有活力
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开心”
据了解
截至2024年底
深圳共有羽毛球场地4671个
其中,羽毛球场2048个
羽毛球馆2623个
在球馆里
她是严师
又是最懂孩子们的前辈
“有的时候经常是因为心态调整得不好
输了比赛
哭也不是输球的哭
是感觉很遗憾的哭
是不是?”
她说
“看着孩子们在训练场上
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不管是从技术上、战术上还是心理上
感觉有很多教不完的东西
想给到他们”
“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冠军品质”
做运动员
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
可做教育
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个孩子
两年前
于洋推出了“扬羽计划”
致力于选拔培养校园羽毛球尖子生
通过5年的发展目标
促进羽毛球专项运动的普及
和学生专业水平
于洋介绍
她们首创了很多赛事活动
特长生的十项全能选拔
铺设了一共7个街道的
校园羽毛球训练基地
包括小程序
在小程序里可以看到学生们
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成长过程
她说
“一路下来最重要的一点
是我胆大
我想去创新、我敢去创新”
选场馆、改卷子、设计小程序
她都亲力亲为
记者在这位直爽的东北姑娘身上
发现了她细腻的一面
于洋开玩笑称
“以前没用上的脑细胞
这两年全用上了”
于洋说
“多年运动员的习惯
我不会觉得教学工作很繁琐甚至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所有的方案
我都先落地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框架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
去验证是不是合适的
我不能贸然地去做每一个决定”
每个学期
于洋都会带着大课堂普及课
和特长生专业课走进各大校园
她表示
“体教融合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
我们能让更多的‘小胖墩’ ‘小眼镜’
能变得帅气、阳光、健康
现在深圳每天有一节体育课
从理论到基本功
我们通过体育课的方式去实现”
在她的推动下
罗湖区成功举办了
全国首个区级校园羽毛球联赛
覆盖全区超70%中小学
参赛的羽球小将达1384名
在球馆训练的小朋友告诉记者
“只要累的时候
我就对我自己说
还剩下一秒就好了”
“我超级超级喜欢羽毛球”
……
于洋说
“我们追求的
不是让每个孩子最后都能成为冠军
但我们希望
通过赢、输的心态转变
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冠军品质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学练赛一体化的平台”
从冠军领奖台到校园操场
在深圳
于洋找到了人生的新赛场
她说
“以前我打竞技的时候
目标就在那里
拿到奖杯就可以了
进入教育领域以后才发现
教育真的永无止境
怎么做都还不够
这件事情我很快乐”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也是中国人民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奇迹。
《深视新闻》特别推出贯穿全年的专栏《我的深圳故事》,聚焦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平凡人的故事,讲述来深奋斗者与这座奇迹之城的点点滴滴。欢迎读者来稿或提供采访线索,推荐身边的好故事。
征集活动投稿邮箱:290366937@qq.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我的深圳故事投稿】
进入“第一现场”客户端查看
↓↓
记者 / 邱琦深编辑 / 李婷审校 / 李天南